不少選擇國際化學校的家長,自己本身就是行業中的精英人士,除了對自己要求嚴格,在給孩子選學校方面當然也是追求的。
大到看學校投資方,看校長,看師資,看,看課程,小到學校宿舍條件,食堂飲食搭配,校服,都是這一類家長關注的點。
這一類家長對學校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,最終選擇的國際高中課程也是自己認可的學校。但也要注意避免因為過于完美主義,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,對學校的舉動產生“個人解讀”,影響家校共進。
沖擊名校當然是家長和孩子們的求學追求之一,但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孩子現在的水平,如果家長的意愿和孩子是水平不對等,學校壓力大,孩子壓力更大。
選擇國際高中課程的目的,沖刺名校是其一,培養具有本土根基和國際視野,擁有健全人格的學生,也是國際化學校存在的終極愿景。
家長可以在高中階段根據孩子選課的情況和考試成績,綜合權衡將來要報讀的學校類型和專業領域。無需追求排名,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專業和學校,因為畢竟,教育的終極意義無非是“合適”二字。
當下中國主流的國際課程有四種:IB、AP、A-Level,加拿大BC省課程。選擇什么樣的國際課程,與孩子的出國方向有關。
有家長因為某A-Level校名氣大,但實際孩子出國方向是美國的,跑去問A-Level學校,“你們為什么錄取常春藤的學生不多呢?”,雖然憑借A-Level課程也能申請美國名校,但是還是要結合其他標化成績和目標學校需要學生提供的材料。當孩子已經入讀了某一課程體系的學校后,家長還是應該結合實際情況,選擇有競爭力的升學方向。
有些家長覺得只讓孩子順利入讀高中,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。至于最后的結果,就看孩子和學校的造化了。至于申請到什么樣的大學,具體什么專業,不是特別重要,反正大學肯定有書讀。
成功的家庭教育,既不是父母的包辦替代,也不是不管不聞不問做甩手掌柜。孩子進入高中后,表面上看來家長無須像體制內學校家長一樣,頭頂“高考”這座大山,披星戴月陪孩子備考,但實際學習國際高中課程三年需要家長一起做的決定還有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