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方式
國內教育,公立、私立學校,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在30多人的班級里,孩子們都在這個教室里固定活動,老師一般都是在忙備課,忙準備,忙著了解學校。孩子在教室里等待老師提供知識。
國際學校的學生,以歐美教學體系為例,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選擇自己的老師,找到自己的老師上課,完成英語課,課下找到自己想學習的數學課,或科學課,或音樂課。
拿數學來做比方:二年級數學有三個等級:簡單、中等、偏難,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課程。
公立學校要求老師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,然后根據這種情況調整進度。國際學校要求學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,以便他們可以選擇適合的課程。前者完全是教師的任務,后者則充分的調動了孩子的認知和學習。
學習廣度
在中國低年齡段的科學課上,一般每周只有一次興趣班,而且科學實踐性不高,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報名的。
科學技術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。從很小的時候起,就必須廣泛探索和推廣各種學科。必須培養動手實驗能力和手工做事的能力。國際學校在這方面做得就非常出色。
數學在教學方面也有深度和難度。每個班級,每周都有不同的難度,深度的問題和作業。慢慢地,孩子將知道學習水平,然后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來選擇課程。
在體育方面,體育,游泳,籃球,足球,排球,跑步,合作,對抗的多樣性。
閱讀量
以國際一家IB國際課程院校為例,他們非常關注圖書館。圖書館里的書真的超級棒。孩子們可以自由地辦理結書卡,閱讀超大,圖書館的書籍,科幻小說,科普,人文,傳記,圖畫書,專業,藝術......圖書館里的各種孩子在閱讀,沒有閱讀量,沒有后面的一切,所有的知識的獲取最后都是要靠閱讀,閱讀科技類書籍,文史哲書籍,甚至手冊也要閱讀。